资讯中心NEWS CENTER

荣誉资质

品牌合作BRAND COOPERATION

首页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祁县全力打造玻璃器皿中外合作区成就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9-07-05 02:01:22

           大华在“一带一路”上大放异彩,更多的祁县玻璃之光,照耀着国际国内市场。

    秉持“示范引领、做强做大、抱团发展、错位经营”的理念,祁县玻璃器皿企业在政府的组织下,诚信经营,锐意创新,产业集群品牌效力和合力彰显,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全国领先。

  祁县县委书记吴文胜表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奠定了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开放创新的格局。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必将有力推动祁县玻璃器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抱团发展聚力前行从小作坊到产业集群的华丽转身。

   “一厂一特色,家家有精品”,用来形容祁县玻璃器皿发展毫不为过。

  大华、宏艺、红海3户玻璃器皿企业被评为全国玻璃器皿行业十强企业;“大华”、“宏艺”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东玉公司在全国首届高脚杯评比中荣获两项金奖,产品供应了2019外交部山西推介会。

  天久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定制了2016年杭州G20峰会国宴用玻璃器皿。

   尚好美克公司供应了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国宴用玻璃器皿。

   一次又一次,祁县玻璃器皿惊艳世界,成为品质和竞争力的代名词。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胡晓峰表示,去年全县共有玻璃器皿生产企业43户,实现产值30.2亿元,全行业实现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并进、机制生产与人工吹制并举、产品功能性和艺术性并重的转型。

    70年来,祁县玻璃器皿生产经过集体国营、百企争鸣、外贸转型、进军高端盛会,拥有了全国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和手绘加工生产基地,获得了“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等称号。2018年,中国首届玻博会在祁县举行。耀眼的荣光背后,是祁县多年来致力于集群品牌建设的不懈努力。

  早在2015年,祁县就出台《振兴玻璃器皿产业实施意见》,从整合壮大、技术创新、市场建设、品牌培育、管理创新、人才培育、金融创新七个方面提出了27条具体措施。

    2017年2月,祁县玻璃器皿集团(简称祁玻集团)在太原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祁县玻璃器皿这一传统产业向集群化、专业化、品牌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为确保品质,祁县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可对玻璃器皿、玻璃酒瓶、保温瓶、玻璃医用容器等产品进行165项化学测试和物理检验,检验覆盖率达90%以上,成为我国目前在玻璃器皿检验检测领域权威、覆盖项目参数全面的中心。

   “过去我们的产品八成出口,现在反过来,八成供应国内市场。不论出口还是内销,执行的都是同样的质量标准。”祁县东久玻璃器皿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尧旺表示。

   受益于产业集群品牌建设,一批小企业充分利用彩色玻璃制造优势,突出圆炉和手工操作特长,承接小批量、工艺复杂的个性化彩色玻璃产品,发挥出了产品定制模式的优势。

   “产业集群品牌成为提升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富康玻璃厂厂长李建军十分感慨。

  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1打造“一带一路”玻璃器皿中外合作区。

    “我们老板很看好柬埔寨市场,未来可能会在那里投资建厂。”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销售副总梁文胜说。

  大华公司是祁县玻璃器皿行业的龙头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创新优势。2017年开始,大华公司主动调整出口方向,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量迅速增长,目前出口份额已占到总量的10%,并先后到印度、肯尼亚、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等国家参加玻璃展。

  大华是祁县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玻璃器皿中外合作区的缩影。过去几年间,他们立足玻璃产业优势,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资本、人才、技术交流,形成以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发展、国际合作带动生态和文化保护、食品加工产业等多领域中外合作齐头并进的格局。

  

 

    据统计,玻璃器皿中酒具、茶具、咖啡具、蜡台、风灯、水升、果盘、花瓶、糖盒、工艺品等10大类8000多种产品中,70%销往国际市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出口量的40%。

  红海公司近年来在阿拉伯国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加出口。董事长李健生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是我们去谈业务,还是他们的客商来中国都很方便,有些国家还直接用人民币结算,这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走出去”的红海公司,大力发展“贸工游一体化”模式,实施了“玻璃文化艺术园”建设项目,企业被评为AAA级景区,目前玻璃体验馆与交易中心已对外开放,其余项目正在建设中。

  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领下,一大批企业发挥祁县手工制造特色,致力于高品质手工玻璃器皿制造,产品品质达到了国内水平,逐步走向了高品质、精品化的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企业紧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标国际知名商业检验机构标准,组建中亚、西亚营销中心,重点开发彩绘、刻花、喷刻、堆花描金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支持玻璃器皿产业“互联网+”营销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在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进行宣传,扶持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玻璃器皿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资料显示,祁县玻璃器皿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1。全县有43家玻璃器皿厂,20多家可以自营出口。这个拥有27万人的县城所生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占到了中国总产量的45%,出口量占全国50%以上。

  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塑造产业集群品牌创新优势

  据新数据统计,全县玻璃器皿行业共有2万名从业人员,每年为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8亿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1%;全县现有玻璃器皿企业年产值30亿元,产业配套企业200余户,年产值12亿元。玻璃器皿产业,成为全县当之无愧的第1大支柱产业。

    “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坚持实业报国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有竞争力。”尚好美克公司总经理李建忠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从全面推进电能替代、天然气替代的节能减排措施,到大力推进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再到成立祁玻集团,开打集团战役,祁县坚持开放和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塑造产业集群品牌新优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较大程度释放创新活力。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是祁县负责扶持玻璃产业集群发展的专机构。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

   龙头企业大华公司的6条共85吨自动化生产线,引领玻璃器皿生产由传统的人工吹制向机械化和人工吹制并举的方向发展,正在新上机制彩色玻璃器皿生产线,推广使用自动化深加工装备,推动全县玻璃器皿产业向智能化制造方向发展。

  随着描金工艺、加莱工艺、无模具吹制工艺等的发展,祁县逐步由以功能型产品为主,过渡为功能型与艺术型并重,生产技术不断完善,深加工领域不断延伸,满足不同层次各个方面的市场需求。

  产业中心每年组织企业参加法兰克福展、迪拜展、广交会、上海百货会、深圳礼品展、广州酒店用品展等重要展会,国际国内市场得到了大力拓展,大华、东玉、会龙、红海等企业由出口为主逐步进入了国内酒店用品、酒商、礼品、商超等市场,国内销售量每年增长达30%。

   “祁县目前已成为在国内具有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玻璃器皿产业集聚区。”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胡晓峰说。

  蹲点手记

  今年以来,由于受美国大幅增加关税、汇率波动等影响,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的出口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广交会上来自美国的订单大幅锐减。

    “怎么办?”面对特殊的形势,企业家们表达出一致的心声:突围!谁能在这个特殊的发展节点上突围,谁就是时代的英雄。

  回望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百余年跌宕起伏的发展史,每个阶段都不是一帆风顺,产业壮大、环保治理、技术创新、市场开拓,都是在剧烈的阵痛中如蛹破茧、羽化成蝶的过程。正是不断的优胜劣汰,才有了产业集聚、品牌集群,造就了如今璀璨夺目的中国玻璃器皿之都。

    2017年以来,祁县紧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立足“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区域经济品牌,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外贸潜力,做足合作文章,全力打造“一带一路”玻璃器皿中外合作区。截至目前,祁县玻璃器皿80多个出口国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占到了40多个,平均每年出口增幅达20%。在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中,“一带一路”被大家形象地称为避风港、增长极。

  山有脊梁而巍峨,人有精神而挺立。面对当前出口市场的困难局面,多数玻璃器皿企业选择坚守初心,执着事业,他们主动向“一带一路”和国内市场转型,把创新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市场的调整必定带来同业的竞争,企业家们希望政府能在县域企业的短兵相接中,积极发挥引导调控作用,制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维护良性规范的经营秩序,共同把中国玻璃器皿之都品牌发扬光大。

     这个希望,记者觉得靠谱,能,一定能!

    原文链接:https://www.glass.com.cn/glassnews/newsinfo_237222.html